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叹花

杜牧 杜牧〔唐代〕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遗憾自己寻访春色去的太晚,不必满怀惆怅埋怨花开得太早。
如今鲜花已在风吹雨打中红芳褪尽,只剩满地狼藉,此时枝叶成荫,在那繁茂的绿叶丛中,早已挂满了青涩的果实。

注释
自是:都怪自己。
校:即“较”,比较。
狂风:指代无情的岁月,人事的变迁。
深红色:借指鲜花。
子满枝:双关语。即使是说花落结子,也暗指当年的妙龄少女如今已结婚生子。

赏析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自慰,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此诗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此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杜牧外甥裴延翰所编《樊川文集》未载此诗。但唐宋人笔记小说中却载有与此诗相关的故事:杜牧早年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事见晚唐人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这是对此诗的最早记载。

赏析二

  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比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怅恨之情。这首诗通篇采用比拟手法,以寻春比喻寻访所爱之人,以花比喻女子,以绿叶成荫、子满枝头比喻女子结婚生子,既形象生动,又不露痕迹,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全诗围绕一“叹”字展开,情感婉曲。诗中处处表现作者的“感叹”:春归太早、寻春去迟、狂风无情、落红遍地都使诗人感到深深地惋惜。感叹春花的遭遇,其实也是表达诗人自己的无奈。同时“叹”字还有另一层涵义,它透露出诗人的自我安慰之情,虽然春已归去,但他劝慰自己“不须惆怅”:看到落花的同时,还看到了枝头的果实,这种理性的思维,加深了他“感叹”的深刻程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叹惋之情和自我劝慰之意。

  首二句写诗人的怨叹与失意,是因为自己的延迟,才没有赶上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想起了往日的春花满园,诗人更是平添了几多伤感。一个“迟”字表现出诗人为自己的迟到而自责。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因为他来寻找往日的姑娘,是带着美好的心愿、满怀希望而来,然而春已迟暮、女已嫁人,诗人的心顿时冷了下来。他一方面自怨自艾、懊恼不已,另一方面又并没有放任自责的感情,而是劝慰自己——事已无可奈何、不必过分惆怅,表现出感情宣泄中的理性思维。

  末二句写春天的狂风过后,留下了遍地的春花,曾经的万紫千红变成了遍地的落蕊,诗人为之一悲——姹紫嫣红的春天就这样离他而去。诗人借春花凋零,来表现自己对心目中女子已经嫁人生子这一现实的失落之情。然而春去之后,红花落尽,绿叶满枝,在绿荫丛中隐藏的还有累累果实。

  “绿叶成阴子满枝”这一句,诗人的情感又有一个转折,虽然看到春花被狂风吹落了,但换一个角度,又看到了掩映在浓荫下的果实。这是对诗人内心的一种无言安慰。

  全诗突出特点是巧妙的运用比喻手法。“春花”其实就是诗人“心中女子”的化身,诗人用“春花”的艳丽比喻少女的美丽,用“春花”的凋零比喻少女的嫁人,用花落结子比喻女子结婚生子。诗人对“花”的感情,其实就是对“心中女子”的感情。这种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一种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的特点。

  与此诗同期还有另外一首诗《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比较两首诗。可以看出:第一首诗写得更加含蓄、婉致,而第二首诗写得更加形象、畅达。就诗中意象而言,第二首诗较好,因为风摆花落的动感和形象是第一首诗所不具有的;而就诗人的感情而言,第一首诗又似较佳,因为诗中在表现怨恨与怅惘之情的同时,又表现了一种自我劝慰之意,因此这首诗的感情内涵更加丰富。▲

简析

  《叹花》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表现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他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怅惘之情。此诗通篇采用“比”的手法,形象生动,含蓄自然,耐人寻味。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您喜欢

次韵向君受感秋二首 其一

汪藻汪藻 〔宋代〕

且欲相随苜蓿盘,不须多问沐猴冠。菊花有意浮杯酒,桐叶无声下井栏。

千里江山渔笛晚,十年灯火客毡寒。男儿几许功名事,华发催人不少宽。

陶君誇其分司桃花独树予往观之次其韵

曹嘉(明)曹嘉(明) 〔明代〕

独树红桃太放花,主人折赠众宾誇。
当筵雨□□犹湿,倚槛风枯午更斜。
剩有琴书分秀色,岂容蜂蝶乱芳华。
英朋海内如君少,拟报琼瑶醉紫霞。

寄一江薛梅坡

顾逢顾逢 〔宋代〕

别君五十载春冬,遥想年来亦老容。
见说多番入城市,路中相觅不相逢。

题画瓜

聂大年聂大年 〔明代〕

翠实离离引蔓秋,西风凉露满林丘。
东门尚有闲田地,千载无人说故侯。

答汤升伯因悼紫芝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紫芝曾说子能诗,开卷如亲玉树枝。
古佛写成翻水偈,天仙遗下步虚词。
的然沈谢何难识,逝矣应刘不可追。
寂寞西湖三尺墓,谁携斗酒一浇之。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释正觉释正觉 〔宋代〕

眉下眼深,额上骨隆。
说禅口窄,受道心空。
闲闲无伎俩,默默有家风。
片月濯磨秋更白,百华点染春能工。

熊上人见过谈理颇未得尽忆王侍郎共加研讨

宋祁宋祁 〔宋代〕

拄杖萧然陋庑开,茗花熬绿浅浮杯。
清言未到忘言处,正待裴家驿骑来。

过仪真访谭子羽留酌江霞馆因赠 其一

黎民表黎民表 〔明代〕

榻下高人宅,飞觞夜向分。门临扬子渡,窗隔蒋陵云。

鸾啸因风起,渔歌送客闻。江潭无限恨,琼树思氤氲。

少华山

李廌李廌 〔宋代〕

少华连延翠烟永,细路缘云上高顶。
奇峰西奔入秦蜀,幽谷南通接荆郢。
昔年蛟龙忽变化,怒蹙山巅压州境。
山灵吐怪助豪强,地轴狂推如转梗。
盘龙七社万户余,卵覆巢倾伸臂猛。
近来又说神羊岭,六里横开罅如井。
居民惴惴已忧疑,惟恐蛟龙怒还逞。
勿令岸谷复颠移,鼓铸神功烦禹鼎。

送真歇禅师

林季仲林季仲 〔宋代〕

我与真歇师,同年五十八。
对之竟颓然,百事付华发。
买舟系篱傍,一日来告别。
挽之不肯留,径山演法切。
佛法果何如,请师为指诀。
俯首无一言,苦欲相泯灭。
余漫述所闻,此法本无缺。
山河连大地,鸟兽暨鱼鳖。
抽至一蠛蠓,中含大千阔。
试即此身求,万象皆森列。
声色臭味等,六根能剖决。
阿谁使之然,未可计巧拙。
盍亦返故乡,子细自披抉。
当有无价珍,终身用不彻。
胡为浪驰走,千里访名刹。
环立广坐下,觑人摇辅颊。
譬如坐海底,巨浸从头没。
反问岸上人,觅水济我渴。
师闻抵掌笑,却道我饶舌。
径山堂未开,居士法先说。
儒生玩韦编,贝叶师所阅。
两家相诟病,久矣互侵伐。
孰如吾二人,一见意轩豁。
纵谈这个事,回出言词末。
古人知造车。不较出门辙。
看谁到长安,宁论胡与粤。
因书问答语,聊以赠真歇。
去去亦何之,千水涵一月。
© 2023 楼上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